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各位,我又來了,
還記得之前和大家分享的小文章嗎?

短暫的E 環標頭之路 - 我的A7 標準鏡轉接指南

這次稍微整理一下關於轉接鏡頭的資訊給大家作個參考。

(一) 認識接環

開始接觸轉接的第一個知識肯定是"法蘭距"

法蘭距有時會被稱為鏡後距,
意指「從鏡頭接口金屬環到感光元件」之間的距離。
(兩個名詞間有些定義上的爭議,不在討論範圍)

達成轉接的必要條件,就是補足不同系統間的法蘭距,
例如: 
SONY的FE系統擁有最短的法蘭距 (18mm) ,
轉接Canon的EF系統 (44mm) 則需依靠44-18 = 26mm長度的轉接環,
而轉接其它系統亦是如此。

所以以下列出常見的接環,讓大家有一點概念:

手動鏡 自動鏡
M42 Canon EF
DKL Contax G
Canon FD/FL Contax N
Exakta EXA Nikon F
Konica AR Sony/Minolta α
OlympusOM Sigma SA
Minolta MD  
PENTAX K  
Contax C/Y  
Icarex BM  
Contarex  
Rolleiflex QBM  
Nikon S / Contax RF  
Leica M  
Leica L39 (LTM)  
Leica R  
Zenit M39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詳細資訊請見表格

(二) 認識轉接環

自動接環 (順序即為推薦順序)

Canon EF - Sony FE
(1) Metabones 4 → Metabones 5
(2) MC11
(3) Techart Canon EF-Sony 三代

Sony α - Sony FE
(1) LA-EA3
(2) LA-EA4

Leica M - Sony FE
(1) LM-EA7 (又稱AFM)

Contax G - Sony FE
(1) Techart Contax G-Sony 三代

Contax N - Sony FE
(1) Fringer三代
(2) 改鏡為EF,再使用EF用的轉接環

Nikon F - Sony FE
(1) Commlite ENF-E1 → Commlite ENF-E1 PRO
(2) 唯卓

手動接環

手動接環的選擇,最簡單的就是原接環 to Sony FE (例如:M42-FE)
而AFM與神力環的出現,導致了複雜轉接的開始。
可以選擇M42(神力版)-FE,CY(神力版)-FE,
或者先把接環轉接為M環,使用哈克版神力環來作轉接。

(三) 實戰

浩如煙海的各種接環/鏡頭間,其實可以簡單探討一些概念。
(備註: 本文的所有討論都以全幅系統而論)

機身的選擇:
二世代: A72/A7R2 
二世代開始支援PDAF (相位對焦),R2也初次出現眼控對焦 (轉接不一定有)

三世代: A73/A7R3/A9
三世代的機身全面的提升轉接對焦的友善度,
並幾乎全面開放眼控 (但還是以實際測試為主)

我們將轉接分四個部分
I. 轉接手動老鏡 / II. 轉接Canon EF /III. 轉接Sony α /IV. 其它

I. 轉接手動老鏡

1. 長/短法蘭距
我們一般會分成兩類:
短法蘭距的接環只有三個: Leica M/Contax G/Nikon S
而剩下的全部接環都是長法蘭距。

換言之,長法蘭距的所有接環都能轉接成Leica M/Contax G/Nikon S,
而 Contax G 本身為自動系統,
故用戶多採用Techart Contax G-Sony 三代來作轉接,
Nikon S 則多用改鏡的方式改為Leica M。

所以,長轉短只有唯一的途徑,即是轉為Leica M。

2. 轉為Leica M的用意 / AFM 是什麼?
前文提到哈克發明的神力環,是針對大多 M 鏡最近對焦距離超長的特點,
Hawk's Factory 設計了暱稱「神力環」的可調式近攝轉接環。

透過神力環伸長約5mm,可將M鏡多為 0.7m的最近對焦距離縮減至0.28m左右,
類似可調式的接寫環。

而利用這伸縮改變焦平面的特性,
Techart發明了讓手動M鏡實現自動對焦的LM-EA7 (俗稱的AFM),
徹底的解放了M鏡,與此同時,各種長法蘭距的接環,
也陸續的推出了轉接為M接環的轉接環 (因M接環為第二短的接環)。

綜合上述1, 2點,所有的手動老鏡,都會轉接為M口,
→ 透過AFM實現自動對焦
→ 透過神力環降低最近對焦距離與提升放大律 (手動對焦)

A7R + Leica 35/2.0 八枚玉



A9 + Leica 75/2.0 AA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II. 轉接Canon EF

轉接Canon是現在最成熟的系統,
搭配三世代的機身大多可以眼控對焦的實用度大增,
推薦的轉接環為Meta5 / MC11 各有優缺。

轉接Canon沒有什麼眉角,L鏡幾乎都有可用級,非常推薦的一條轉接路。

A7R + 24/1.4L II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A72 + 35/1.4L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A72 + 50/1.2L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A7R + 85/1.2L II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III. 轉接Sony α

本家的索索阿法被我列在第三名,
最大的原因來自於效能超高的EA3支援的鏡頭非常少 (帶SSM的鏡頭),
而EA4依賴轉接環上的半透鏡,對焦速度約略等於當年的A65,
故只推薦使用一世代機身或是7S系列的轉接用戶使用。

LA-EA3的支援鏡頭:

SSM
1. 24/2 ZA
2. 50/1.4 ZA
3. 1635/2.8 ZA (包含 II 代)
4. 2470/2.8 ZA (包含 II 代)
5. 70200/2.8 G (包含 II 代) (包含Minolta 版)
6. 70300/4.5~5.6 G (包含 II 代)
7. 70400/4~5.6 G (包含 II 代)
8. 300/2.8G (包含 II 代)
9. 500/4.0G

SAM
1. 85/2.8
2. 2875/2.8

副廠鏡如Sigma有hsm的鏡頭支援度較差,須逐顆試試看。

A7R + EA3 + 1635/2.8ZA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A992 + 2470/2.8ZA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A7R + EA3 + 24/2.0ZA



A9 + EA3 + 50/1.4ZA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LAEA4的支援鏡頭:
全部A接環鏡頭
包含SONY/MINOLTA/SIGMA/湯姆龍/圖麗...

轉接A接環的用戶,我只會推薦擁有四顆以上能和EA3搭配的鏡頭才來考慮。

A7R + Minolta 85/1.4GD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A992 + Minolta 100/2.0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A992 + Minolta 100/2.8 Soft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A7R + SONY 135STF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IV. 其它

Contax G
只有七顆鏡頭,而實用等級僅有G35/G45/G90等三顆,較為入門性質。

Hologon 16/8.0 → 手動鏡,0 變型,暗角嚴重,史上唯二的Hologon結構鏡。
Biogon 21/2.8 → 超低變型,暗角嚴重,易有紅移問題。
Biogon 28/2.8 → 低變型,易有紅移問題。
Planar 35/2 → 與萊卡七枚玉結構相同。
Planar 45/2 → 號稱「第二銳」神鏡。
Sonnar 90/2.8 → 少見的中焦段Sonnar。
Vario-Sonnar 3570/3.5~5.6 → 唯一的變焦鏡,凹玉結構。

備註: 前三顆鏡頭的紅移崩角常見的改善方式為改機,改薄感光元件前的玻璃。

A7R + G45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A7R + G90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Contax N
只有九顆鏡頭,算是資深玩家與喜歡自動蔡的玩家的最愛。

定焦鏡 變焦鏡
Planar T* 50/1.4 Vario-Sonnar T* 1735/2.8
Planar T* 85/1.4 Vario-Sonnar T* 2485/3.5~4.5
Makro-Sonnar T* 100/2.8 Vario-Sonnar T* 2880/3.5~5.6
Tele-Apotessar T* 400/4.0 Vario-Sonnar T* 70200/3.5~4.5
  Vario-Sonnar T* 70300/4.0~5.6



A7R + Contax N 50/1.4



Nikon F

隨著咖萊對Nikon的逐漸破譯,
漸漸的Nikon G/E鏡的可用程度開始追上轉接EF,
而Non ai/ai/ais/D鏡等等大多用戶還是會選擇以AFM來作轉接。

A7R + Nikon 2470/2.8G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A7R2 + Nikon 28/1.4D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四) 有趣的小常識

1. Leica M / L39 / M39 / LTM 各種名稱之間的對應關係
由於幾個接環間又有M 又有L的很容易讓剛接觸的人搞混,
一般而言 Leica M 為卡口式的接環,
而L39 = M39 = LTM皆是指螺紋式的接環,
可以透過轉環變為Leica M接環 (口徑/法蘭距不變,只是裝上的型式變了) 。
L39/LTM的鏡頭有多家廠商都曾參與,包含Canon/Minolta/Konica…。

而M39若是出版的國家為俄國,則是法蘭距為45.3 mm的螺紋式接環。

2. 鏡頭的綽號
有在玩鏡頭的人多會亂取一些綽號,如簡單的小黑六 (Nikon 70200/2.8G),
稍富變化的小白兔 (Canon 70200/2.8Lii)、烏骨雞 (Sony 70300G)...

老鏡的世界更是千奇百怪,以下列舉幾顆特別的:

1. 八羽怪 → Helios 44 58/2 (M42)
2. 太陽神 → Helios 40 85/1.5 (M42)
3. 小B → 東蔡(Zeiss Jena) Biotar 58/2 (M42)
4. 大B → 東蔡(Zeiss Jena) Biotar 75/1.5 (M42)
5. 珠戒 → Voigtlaender 35/3.4 (M42)
6. 小白妖 → Meyer 100/2.8 Trioplan (M42)
7. 方塊酥 → Zenitar-Me1 50/1.7 (M42)
8. 鳳凰瞳 → Topcon 58/1.4 (M42/F)
9. 大天使 → 富岡Tomioka 55/1.2 (M42) 
10. 神眼 → Schneider 35/2.8 (M42)
11. 泡泡龍 → Kilfitt 90/2.8 Macro (M42)
12. 色彩之王 → Contax 25/2.8 (C/Y)
13. 廣角之王 → Contax 35/1.4 (C/Y)
14. 帝王的逸品 → Contax 50/1.4 (C/Y)
15. 夜之后 Nikon 58/1.2 (F)
16. 酒吧之眼Nikon 28/2.0 (F)
17. 百變妖 Nikon 28/1.4 (F)
18. 阿富汗少女鏡 Nikon 105/2.5 (F)
19. 鑽石廣角Nikon 2035/2.8 (F)
20. 小痰盂 Canon 50/1.8 ii (EF)
21. 空氣切割機Canon 200mm F1.8 L (EF)
22. 三公主-大公主FA 43mm (K)
23. 三公主-二公主FA 77mm (K)
24. 三公主-三公主FA 31mm (K)

3. 廠商的暱稱
有時候廠商的暱稱也是有趣的討論點,
常見的如錢尼 (Sony)、泥坑 (Nikon)…. ,
有點歷史淵源的觀音牌 (Canon) ,一跌就很慘的坑太濕 (Contax),
好吃的菜頭 (Zeiss),不香的師奶 (Schneider) ,有毒的妹爺 (Meyer),
還有最美味的肌肉棒 (Kinoptik) 等等,都是攝友腦洞大開的有趣暱稱。

4. Nikon Non ai/ai/ais 是什麼? / D/G/E 又是什麼鏡系?
1977年後,Nikon更改了光圈指示的機構,稱之為「Ai (Aperture Indexing)」,
特色是空心兔耳朵,而在AI前稱之為Non-ai,特色就是實心兔耳朵,
而Ais 則是為了P模式而新設計的產品,特色是鏡後螺絲旁的凹槽。

而D鏡可視為Nikon的一世代鏡,同理G鏡為二世代,E為三世代。

(五) 結論

三世代的來臨,讓轉接變成幾乎是一種享受,
除了原生鏡以外的多種選擇和體驗各個廠商帶來的不同風味,
也許,不該只有我沉醉。

(完)

看更多...

一些老鏡小心得: 索尼轉接老鏡的一些隨想 (楔子)

原生鏡看這邊: FE鏡系正式突破30大關,鏡頭列表整理

三世代機身的比較: Sony A73 與 A7R3 / A9 的規格大比拼與一點心得

arrow
arrow

    唐小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