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耀西

我又來了~

A7/A9系列對於轉接黨來說絕對不陌生,而對於新用戶該如何入門呢?

提供一些想法。

要挑機身最需要考慮的幾個點:

1. 畫素
 

要壓榨出最頂尖的畫質,非得是7R / R2 / R3
畫素帶來的巨大細節優勢非常明顯

2. 鏡頭素質 (品牌) →   請僅僅當做參考 
 

雖然不能一概而論,但我幻想的排行榜是:
蔡司、萊卡 (現行) → 60MP
佳能 (EF) (LIII) → 60MP
蔡司 (CY/CG)、萊卡 (M/R)、祿來 (QBM) → 50MP
佳能 (FD) (L) → 35~45MP
佳能 (EF) (LII) → 30~45MP 
福輪達 (現行) → 25~45MP
Konica (M) → 30~45MP 
Konica (AR) → 30~45MP 
Minolta (MD) → 30~45MP 
東蔡 (M42) → 30~45MP
福輪達 (M42) → 30~45MP
Topcon (M42) → 25~45MP
Olympus (OM) → 20~40MP
Pentax (M42) → 20~35MP
師奶 (M42) → 20~35MP
佳能 (LTM) → 20~35MP
俄鏡 (M42) → 20~35MP
妹爺 (M42) → 15~25MP

當然幻想的排行中,普遍跨度很大
有三個門檻 72 (24MP) 7R (36MP) R2 (42MP)
可以看出基本無視門檻的只有蔡司萊卡(和我偏愛的祿來) 
所以會有類似Canon的分類法 → " L 即為可用鏡 "

而Canon之下
就開始靠口碑和查找資料了
例如有名的km50 1.2 / 鳳凰瞳 / 孔雀翎... 通常都能經過42mp的考驗
而出了名的爛的如同Vm35/1.4 / 魚鱗 / 木星... 通常也能堪用24 mp

所以在推薦的時候 73 之所以熱門在於 "泛用性"
而 r2 之所以熱門在於 "畫質" (說畫素亦可)

3. 色彩
 

索家的色彩向來是中性的 (沒個性)
所以接什麼像什麼,那麼 II 世代和 III 世代的差別在於?

在於 "白色白平衡" 的出現,
重點不在於這個功能,而是 III 世代的色彩導向
由原本的紅色 暖色調強勢 增添了 "白色"
讓整體的顏色由強勢繽紛 變為溫和一點 (主因是FE鏡多為高對比)
在轉接上的色彩表現在我主觀中 是有更加分效果的

4. 對焦
 

在索家提轉接,沒提到對焦就沒人想看了
跨時代的 AFM (LM-EA7) 為轉接帶來了最大的方便性

而 AFM 的對焦效能完全來自於相位對焦點的靈敏
故一代機身 (7/7R/7S) 都不建議使用自動對焦的方式
二代後 (72/R2) 開始提供了堪用的對焦點
而三世代 (73/R3/9) 提供的是更快更強的相位點
和最逆天的眼控對焦...
故 → 一般因對焦因素的用戶,推薦用來轉接的機身為 72/R2/73/R3/9 這五台相機

暫時先想到這些...
之所以沒提到泥坑....留待下次的隨想。

附兩張圖,宣傳一下老鏡的感覺~

Kilfitt 90mm F2.8 Macro 泡泡龍

迷離忘憂草


Rollei Planar 50mm F1.8 

落楓時光 - 半黑白

arrow
arrow

    唐小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